第四十二章 苍生大,神仙小
关于“吃rou”和“罪过”。 师父说,这是佛家最普通的一个心关,也是最危险的一个心关。 有位佛家菩萨,一语道出真谛,“酒rou穿肠过,佛祖心中留”。 小师弟只是一时没有想通,困在了口腹之欲和慈悲之心的桎梏中。 就像他福童,明明知道只要斩掉“吃rou”的念头,轻轻一脚,就迈过去仙人那道门槛了。 可是,他福童就是不肯挥刀,总是想着吃rou。 师父说,相比于佛家的“酒rou关”,小师弟的心关又有所不同。 佛家过关,见的是佛祖,佛法。 小师弟过关,见的是善恶,是对错。 世间最初的善恶是二圣所说,简洁明了,利于民生者,就是善;有损民生者,就是恶。 天地虽大,万物万灵,苍生最重。 以此论,吃rou,利于民生就是善,就是对。 反之,损于民生,就是恶,就是错。 似乎,在这个时代,小桃树吃rou,无关民生,更无关善恶,根本就不是什么需要深思的问题。 福童以为,小师弟把问题想复杂了,咱吃咱的rou,关佛家屁事。 戳开那层窗户纸,这心关就破了。 只是不知道小师弟什么时候,才能幡然顿悟。 师徒二人在山顶谈了很久,师父离开前,说了一句话。 脚踩两只船,行向水深处。 只有十个字,福童完全摸不着头脑,福童猜测,应该说的是小师弟,不肯杀生而吃rou,勤勉练拳而不杀。 不知不觉,已经到了帖廊山脚。 如果福童没有猜错的话,小师弟依然会追不上那只花豹。 就在小桃树和福童,离开江边不久,落鹜峰山顶。 那株金雷缭绕的桃花树下,有两位仙人,望着那一大一小两个背影,笑语晏晏。 一位身穿绛色道袍,手执拂尘的道人,与一位白须白发,身穿麻衣长袍的老者。 老者嘴角含笑,发髻簪一象牙素簪,腰间佩一翡翠书刀,柳叶形,小巧别致,晶莹剔透。 另一侧悬一金丝青囊,上锈银鱼,地地道道,读书人的打扮,只是不知是隐世的高人还是微服的显贵,朴素中透着股雍容大气。 正是敕令山的掌山道人冬道人和那位虞先生,虞韭白。 两位故交好友,并排站在崖边。 其实,从小桃树“水扎”之时,再到小桃树与黄衣的那一番厮杀,以及后来二爷的从天而降,二人便一直立在崖边。 从山顶望江边,距离遥遥如在咫尺,一眼看去,纤毫毕现,就是黄衣愤而砸地的那根鱼椎骨上,残留的几丝鱼rou,都看得分明。 这就是仙人神通,很普通的那种。 那个魁梧的汉子,身后背一黝黑断刀,刀身厚重。老者知道,那就是福童,他那个乖徒儿黄衣指定的有缘人。 是个窥十的独夫,气象内敛,已近乎返璞归真。 不仔细瞧瞧,即便他这位仙人,或许也瞧不出那魁梧汉子的深浅。 汉子身边,那个一身白袍的娃娃,根骨无需多说,顶好的那种,还没有起火。 只是,在与黄衣,那一番激烈厮杀的时候,老者明明感到了一丝火气。 忽然而起,又骤然而寂。 不过,娃娃的确不擅长厮杀,不然,也不会在自己徒儿,一个窥二的小窥窥突袭之下,左支右绌。 而且,伤痕累累,狼狈不堪。 照理说,一个独夫,对敌窥窥,即便落后个一两步,譬如窥一的独夫,对战窥二的窥窥或者窥三的窥窥,其实不难。 独夫是什么,独夫就是那一撮站在最高处,山巅的窥窥。 独夫有句话,叫做“同步无敌”。 意思就是,同在窥一这一步,窥窥里面,独夫就是那个无敌的存在。 这就是独夫的霸道和骄傲。 还有个“一步可杀,两步能退”的说法。 就是说,一个窥一的独夫,可以杀得掉一个窥二的窥窥,能够在一个窥三的窥窥手下逃得性命。 只有,做到了这三步,“同步无敌,一步可杀,两步能退”,才算得上是个合格的独夫。 不然,趁早别提“独夫”这两个字,丢人。 敕令山为什么稳稳地坐着“腴洲第一山门”的这把椅子,就是因为敕令山好出独夫。 天下十大洲,为什么那么多偷偷下来的天上人,跑到腴洲的最少,因为敕令山不待见天上人。 敕令山规矩重,脾气臭。 这一点,山上人都知道。 可那又如何,敕令山的拳头从来没有软过。 不是没有天上仙人跑到敕令山撒野,更不是没有其他宗门挑衅敕令山的威严,都有。 而且,声势赫赫。 好像,最为惊心动魄的那一次,应该就是有天上圣人,不是一位是三位,呈犄角之势,就那么气焰嚣张,在敕令山群峰之上,谈笑风生。 仿佛下一刻,敕令山便要灰飞烟灭。 那个时候,敕令山没有圣人。 最后的结果,谁也没想到。 敕令山的听雷大阵,就是在那个时候扬名天下。 天下人人知桃祖,树树桃花生雷霆。 与此同时,扬名天下的还有一个“最嚣张”。 那个自冠“天下最嚣张”的道人,一斛春,宰了圣人。 虽然道号有点,sao气,但是,战力一点也不含糊。 三位圣人,一个都没走脱,都被困在听雷大阵之中,被那个“一斛春”生生打死。 也是那个时候,“九叠嶂”,这套拳法,闻名天下。 现在想来,当然是荡气回肠。 其实,那个时候,远远没有那么容易。 桃祖如果不是在那一战中负伤,这悠悠岁月,应该已经成圣了。 而且,那三位天上圣人,严格来说,算不得圣人,只能算半步圣人。 因为,那个时候,圣道已衰。 再就是,天上圣人根本比不得地上圣人,究其原因,在乎三气。 一旦跨过仙人这道门槛,便不再单单注重天地人某一气,而是讲究“三气入海”。 海是“心海”。 至于仙人圆满,才是“见海登圣”。 见海,见心海。心海,最为玄妙莫测,可知不可见,可感不可寻,说大便大,说小便小,或大如海,或小如泉。 见海需上桥。 “三气入海”就是为了搭桥,搭那一座“见海桥”,也叫“三气桥”。 是一条小小的独木桥,还是一条阔阔的跨海桥,这就取决于三气的厚薄多寡了。 显而易见,独木桥,跨海桥,其中优劣无需多言。 哪一位仙人都想搭出座跨海桥,透彻心海,直指圣道。然后,一步迈过仙圣之间的那条鸿堑。 三气者,人气贵,地气重,天气轻。 人气最厚重的是什么地方,一目了然,是人间,是袅袅炊烟,是万家灯火。 仅仅这一点,天上人就远远不如,只能望尘而叹。 因此,天上仙人的那座“见海桥”,根本不能和人间的仙人,相提并论。 登圣之辈,大多也就是搭个半座桥,所以说他们是半步圣人。 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的天上人,偷入人间的缘故。 三气贵重者,都在人间嘛。 虞韭白捋了捋胡须,慢慢收回神思,要说三气偏贵人气,这都得归功于三皇。 三皇皆以苍生为念,以人为本。 心心念念,是那“民生”,“民安”与“民善”。 所以,苍生大,神仙小。 神仙修行,也要图个人气高。 这就是三皇老祖宗,定下的规矩,言出法随,天地共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