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,你啥时候回来
杨可望了陈志几人一眼,颇有深意地道:“王姨,你终究是要挑大梁的,这次就试试,看看肩膀硬不硬。” 陈志道:“小杨说的对,有事及时电话沟通就好。” 王霞这才没有说话。 一直没言语的李梦洁终于可以插嘴说话了:“我也跟你去吧,记录你的第一次质检过程。” 李梦洁现在的工作很有趣,人属于服装分厂,职务是综合办副主任,按理她是无权参加会议的。 但是,她又是总厂派下来跟踪记录革新的,而且是徐枢记的通信员。 这身份就不一般了,好像是有尚方宝剑的“钦差大臣”。 所以她的行动,没人敢过问。 “不行,你得帮助王姨,你就通讯员,总不能王姨来回跑着打电话吧。”杨可拒绝李梦洁的要求。 王霞却道:“没事儿,我腿脚利落着呢,多跑几趟更好,梦洁你就去吧。听说盛京故宫挺好的,有时间去溜溜啊。” 众人也都笑了,都知道王霞啥意思。 杨可摇了摇头,又叮嘱了一番,这才出来,上了白色拉达。 包常胜边开车,边道:“才半个小时就开完会了,这么快。” “就这样,我还嫌时间过长,时间就是金钱啊,耽误不起。” …… 一路无话,到了盛京一服,一把厂长亲自出迎,杨可道:“我只是来检查产品质量,你们都陪着我,我反而不自在。” 一把厂长客气了一番,便领着人回到自己的岗位,只有包常胜、检查科长、技术科长三人陪同,来到车间。 杨可来过一次,知道一服的缝纫机都是高速的,而二服则是中速的。他想看看一服靠先进设备的产量如何。 两个工厂的工人技术水平和cao作水平都差不多,这时候起作用的就是设备了。 杨可仔细地检查刚从机台下来的产品,并且讲解应该注意的地方,检查科长和技术科长则是拿着本子记下来。 对于半成品也是如此,杨可不厌其烦地讲解着,纠正着。 因为是生产的第二天,所以产品下来并不多,但问题却出现很多。 杨可提议召开一个质量指导会,包常胜一看时间,道:“马上下班了,下午上班再开吧。” “那就这么定了。” 包常胜领着杨可来到食堂雅间,一把厂长和几位副职都在场,食堂管理员站在一旁,等待吩咐。 包常胜道:“还等啥,客人都到了,上菜。” 食堂管理员转身喊了一句:“翠花,上酸菜!” 杨可一听,差点笑出声,包常胜道:“杨弟,你笑啥。” “哦,我……最喜欢吃酸菜了。”杨可撒谎掩饰。 你道杨可为什么笑? 只因“翠花,上酸菜。”是2001年歌曲《东北人都是活**》的最后一句歌词。 这首歌以讲述故事的形式歌唱,虽然直白,但却极具感染力,一时间红遍大江南北。 而《“翠花,上酸菜”也成为经典台词,着实火了一把。 人们在不同场合不管要什么东西,总会调侃地喊道:“翠花,上酸菜。” 因为歌曲带有东北元素,这句台词后来被演绎成多民族地方方言版本,非常诙谐、幽默、搞笑。 包常胜道:“我厂大厨做的‘酸菜白rou血肠’那是一绝,一会儿你多吃点。” 上菜极快,而且很丰盛,显然是事先安排好的。 一把厂长让酒,杨可婉拒。 席间,一把厂长先是感谢杨可在省服和港商那里极力推荐工厂,才得到这个单子。 随后话锋一转,直言不讳邀请杨可来厂工作,至于职位、待遇等问题,让杨可尽管开口。 一把厂子上次去二服,当着陈志面,就直言不讳挖墙脚,害的陈志吃完饭急忙向徐枢记汇报,才加快了对杨可的提拔。 杨可还是婉拒,并且感谢厂长的青睐。 最后杨可道:“我们两家完全可以联合,这次是刚刚开始,这样能做的更大更强,我在哪家干都是一样的,路程也不远,我可以随时来。” 一把厂长得到杨可的这个答复,也非常满意,频频以茶代酒敬杨可。 下午,上班伊始,包常胜便领着杨可从休息室出来,来到会议室。 杨可一看,各车间主任、班长、检查员、技术员等,加在一起,足足有一百多人。 面对陌生人,杨可并没有怯场,手中拿着童装,有条不紊地讲解各部位需要注意的重点,以及质检标准。 因为这个合同是杨可亲自接的,而且至始至终跟着,所以理解的也更透彻,哪个地方容易出现问题,哪个地方容易被忽略等等,都讲的非常仔细。 众人听得明明白白,纷纷暗竖大拇指,年纪不大,懂得的还真不少,都说到点子上了,不仅对杨可敬佩有加。 很多人都是中年人,家里的孩子与杨可年纪仿佛,一想到自己的子女,不免感怀,人家的孩子是咋养的呢,这么优秀! 下午车间下来的产品,质量好了许多,杨可心中不得不承认设备的好坏直接影响质量。 但以一服的工序排列来看,虽然设备先进,但产量还是赶不上二服,这一点杨可看得清清楚楚。 一把厂长在午宴上曾提过请杨可顺便指导工艺流程。 但被杨可婉拒,理由是自己在厂子搞的革新还不成熟,如果在这里推行,恐怕会乱套,毕竟车间各班已经把工序安排下去了。而且时间太短,来不及调整。 一把厂长道:“那成功可不要忘了我们一服啊。” 其实,杨可也可以重新安排工序的,只是自己是外人,如果修改工序,势必造成一些人的不满,因为这样的做法是否认别人的成绩,这一点杨可深有体会。 而且自己在这里呆的时间又短,犯不着干这件费力不讨好的事。 整个下午,杨可都在缝制车间里转悠,确定产品质量合格后,便不想再呆下去。 因为他还有其他事情要做,于是给厂子打了一个电话,是李梦洁接的。 杨可没别的感受,倒是李梦洁感受颇深。 对于李梦洁而言真是一天不见杨可如隔三秋,所以第一句话就问:“你啥时候回来。”